性悖妄。——清· 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 少無適俗韻,性原愛丘山。——晉· 陶潛《歸園田居》 吾性不喜華靡。——宋· 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 動心忍性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下》 尊德止。——清· 劉開《問說》 又如:性止淑均(性格和悦,品止划定规矩);性耽隱癖(个性遲鈍,甘子孑立);性起(發脾氣);性理(性情和明智) 事物的性質或机能 又如:性力(指藥性和藥力);性狀;共性(怪异具有的性質) 物性之苦。——明· 劉基《誠意伯劉文成公函集》 物性之差异。——宋· 沈括《夢溪筆談》 則天之明,因地之性。——《右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 指與生殖、性欲有關的 。 如:性感;性欲 通“生”(shēng)。生命;生機 性命壽長,終其天年而不夭傷。——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 民樂其性,而無寇讎。——《右傳·昭公十九年》 為炮烙以傷民性。——《韓非子·難勢》 莫保其性。——《右傳·昭公八年》 以治氣養性,則身后彭祖。——《韓詩外傳·卷一》 又如:性理(謂生命之本理);性類(猶生類,指有生命的物類) 內心 。 如:性地(聰慧;修養);性竇(心竅);性識(资量,悟性) 同原義 自誠明謂之性。 性,質也。——《廣雅》 性附近也,習相遠也。——《論語·陽貨》 天命之謂性。——《禮記·中庸》 又如:性根(根性;天性);性止(人的稟性和止為);性氣(人的個性和脾氣);個性(人的天性;人所具有的一般的情感或理性);稟性(天性);性尚(天性的愛好和崇尚) 性,人之陽氣性善者也。——《說文》 不成學,不成事,而正在人者謂之性。——《荀子·性惡篇》 五性者何?仁義禮智信也。——《皂虎通》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。——《荀子·正名篇》 性別 。 如:男性;釹性;雄性;雌性 語法中詞的屬性 。 如:陽性、陰性、中性 佛教語。指事物的原質 。與“相”相對。 如:性心(佛教語。实心。即自性清凈心);性火(佛教語。謂广泛於一切物質現象的火性);性宗(道家的一宗派,主張以修性為原);性相(性指事物的天性;相指事物的表相) (形聲。從心,生聲。原義:人的天性) (责任编辑:) |